首页 > 私享研报

一文读懂银行2017&2018Q1资产负债结构调整

来源: 作者:王礼强 创建时间:2018-06-06

引言:

2017年转眼已过,上市的商业银行也在五月前完成了2017年年报和2018年一季度报告的发布,多数银行也在五月底完成了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的召开,如果提炼2017年银行业的关键词,那“金融去杠杆、严监管、负债端”一定是可以强烈呼应在2017年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而从2018年第一季度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态势还在延续,但进入到去杠杆的下半程,即使在2017年表现略占优势的国有大行也在业务发展中露出了一丝疲态。回顾这段时间各大上市银行股东会上管理层的年度总结,也能感受到管理层在面对银行经营环境内外形势变化之下所做的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资产负债重构”,本文重点分析2017年商业银行年报及2018年一季报,重点解析各大银行在“资产负债重构”上所做出的成效。国有行中重点解析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股份行中重点解析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城商行中重点解析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

结论:

1.  去杠杆背景下,银行业总资产扩张速度放缓,总量放缓影响利息业务收入;

2.  严监管背景下,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银行业负债成本普遍抬升,大型商业银行传统存款优势更为明显,股份行和城商行重度依赖同业负债,2017年付息压力更大;

3.  2017年贷款贡献84%的上市银行总资产增量,银行业务回归传统信贷功能;

4.  2017年股份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力度较大,民生银行调整力度最大;

5.  2018年一季度部分银行提前使用“中国版IFRS 9”会计准则,使得部分数据对比失真,可比性降低;贷款继续贡献7成以上总资产增量,银行业务继续回归传统信贷功能;大型商业银行提高国债配置,股份行压缩非标资产投放;

6.  2018年一季度股份行负债端调整压力加大,结构性存款为主的高息揽储太高银行负债成本,浦发银行揽储力度最大,兴业银行揽储力度最小;同业负债的压缩是所有商业银行的共识,同业存单回归流动性管理工具,不同银行负债策略选择各不相同。

一、去杠杆背景下,银行业总量增速放缓

从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整个银行体系从2017年之后总资产同比增速在逐渐放缓,从2016年12月的16.52%下降到2018年4月的7.20%;而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与M2增速之间的剪刀差也在进入2018年之后逐渐拉大,可以看出在宏观去杠杆的下半程里,金融去杠杆成为着力点,银行业总资产的扩张放缓是最明显的表现;具体看到各类银行的情况可以发现股份行的扩张速度收缩到最低,受金融去杠杆的影响比较大,大型国有行由于一贯的稳健经营模式,增速虽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但起伏不大,而从增速的波动来看,城商行的增速从2016年初最高的27.62%下滑至7.31%,降幅超过20个百分点。

二、总量增速放缓背景下,市场利率价格持续走高

一般来说,分析生意的变化我们不仅关注量上的变化,也关注价上的变化,对于从事货币生意的银行来说,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2017年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不仅面临资产总量上受到去杠杆的影响,利率价格也在内外部的政策形势影响下逐步走高,中债10年期到期收益率从2016年下半年的2.7%最高上升到2017年底4.0%。从2016年下半年的中美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走势可以看出,更多是外因导致国内利率的上升,而2017年在外围利率保持平稳的情况下,国内利率的持续走高更多是源于监管层有意引导市场利率保持高位,以使过往银行同业市场存在的“空转套利”现象得到一定抑制,采取的做法是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同时银监会连续发文对商业银行资金空转、监管套利、不当创新等行为提出了监管和治理要求。

需要解释的是在2016年之前,银行同业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套利模式:即是商业银行发行同业存单后,利用同业理财的价差配置另一银行同期限的同业理财,在2016年底之前这种价差差不多在100-200BP之间,除了明显的价差之外,这种套利模式更通过“保本补充协议”、“提前赎回协议”锁定刚性兑付,而节省资本占用的优势,让这种套利模式在中小银行中极度盛行。而过度发展的银行间套利模式不仅挤占实体利润,还会从某种程度上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杠杆风险,因为到套利模式的后期,价差的收缩,使得部分银行采取在无风险收益的基础上大量叠加杠杆。从监管层的角度,把市场利率保持在高位,消灭价差空间,挤出银行间的同业套利行为,本质上是经济“脱虚向实”的一种行为。于是就有了2017年在外部利率走势平稳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利率持续走高的情况。这一点从同业存单的发行利率可以更清楚地看出,2017年以前6个月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远低于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存在明显套利空间,而2017年之后,同业存单的发行利率大幅走高,一度与理财产品收益率“倒挂”,2018年以后监管层更是把同业存单纳入整体负债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同业存单占比总负债不超过1/3,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发行存单→购买理财”的套利模式宣告终结。

三、总量增速放缓、利率持续高位下的银行资产负债重构

在前文所提到的银行业总量增速放缓以及利率从2017年以来持续保持高位的背景下,各大商业银行也都在重心下沉,主动调降规模增速,从以往的“重视规模扩展”转向“资产负债结构调整”,重视回归金融服务本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而从结果来看二级市场明显更加偏好“负债端”优势更加明显的商业银行,即是在负债端可以吸收到更多低成本资金的银行。下文针对各家银行在2017年年报和2018年一季度的资产负债结构变化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可以找到银行在内外形势变化下业务选择的变化,同时针对各家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下对未来业务的判断和战略选择。

四、资产端结构变化

从上市银行整体来看,按照2017年度占总资产比重,我们将银行资产端的配置切分为贷款及垫款(50.86%)、投资类资产(28.24%)、同业资产(5.64%)、现金及存放央行(11.52%)和其他资产(3.73%)六个项目,其中投资类资产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收款项类投资四个项目;同业资产包括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三个项目。

(一) 2017年总资产结构变化

根据银监会披露2017年商业银行整体总资产规模达到190万亿,其中,上市银行总资产为148万亿,占比达到78%。在190万亿的商业银行总资产构成中,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总资产占比为45.78%,贡献了与体量相对应的增量(39.67%);招商、浦发、中信、光大、华夏、民生、广发、兴业、平安、恒丰、浙商和渤海等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占比为23.23%,2017年全年扩张上受到政策环境的压制,仅贡献了9.24%的增量;北京、宁波、南京、上海等134家城商行总资产占比为16.66%,但增量贡献超过了股份行,达到24.06%;上千家农商行总资产占比为17.24%,增量贡献为20.22%。

2017年上市银行作为整体总资产增量达到8.7万亿,同比增加6.25%,其中贷款及垫款增加7.3万亿,投资类资产增加2.03万亿,同业资产规模收缩1.34万亿,贷款增量大幅超越其他资产贡献,银行业务回归传统信贷功能特征明显。

具体到各家银行的表现也差异颇大,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代表规模变化上具有相似性,但建设银行全年总资产增量有更大的部分来自贷款增量,这与建设银行在住房贷款上的业务优势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压缩了同业资产规模,而工商银行总资产扩张的驱动因素还包括投资类资产和同业资产。兴业、浦发和民生作为股份行的缩影可以看到在过去的2017年里,股份行所遇到的调整压力比较大,总资产增速大多弱于上市银行整体表现,民生银行勉强维持增长,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股份行们更多采取资产结构调整的策略,一方面大力提高传统信贷的占比,三家股份行贷款增量都超过了总资产增量,浦发最多,达到4293亿,兴业增速最快,达到17.01%,另一方面压缩投资类资产和同业资产,兴业银行的投资类资产压缩最多,达到1749亿,但同业资产增加了1009亿,浦发和民生则同时压降两类资产规模,民生银行的降幅更大,合计达到2616亿。从调整的力度看,2017年民生银行的资产端调整相对力度较大。

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作为城商行的代表,2017年的资产结构调整与大型银行和股份行则略有不同,两家城商行的总资产增速都大于上市银行整体情况,南京银行更多的资产增量来自于传统信贷,其同业资产的压缩力度也大于宁波银行;宁波银行更多的资产增量来自于投资类资产。整体而言,优质城商行依然享受快速的规模成长优势。

(二)2018年一季度总资产结构变化

2018年上市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最大的变化是在投资类资产划分上,即部分银行按照要求或者自愿提前使用IFRS 9当中的相关会计准则,将原先投资类资产项下的四类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收款项类投资)重新划分为三类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投资类资产细项前后数据不具备可比性,难以从中更进一步判断资产结构调整,只能从总量上进行分析。

相比2017年底,2018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总资产增加3.44万亿,其中72.67%由工农中建交等大型银行贡献,股份行和城商行增量占比中大幅下降,成为本轮金融去杠杆的重心,城商行整体一季度总资产环比收缩1400亿,农商行继续稳步扩张,但有可能成为后半程去杠杆重点所在。

上市银行作为整体,2018年一季度总资产增加3.08万亿,贷款增加2.23万亿,增量占比72.62%,同业资产增加0.5万亿,增量占比16.24%,对比2017年,投资类资产增量占比下降明显,这与“严监管”背景下投资类资产中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的非标资产规模压降关系较大,这一过程在2018年的后面三个季度将大概率持续。

具体看不同银行在2018年一季度的资产结构调整也各不相同,工商银行的总资产增速相比2017年有所放缓,而建设银行则高歌猛进,工商银行一方面加大国债等投资类资产的配置,另一方面压缩同业资产;建设银行一季度总资产增加7244亿,同业资产配置增加6218亿,低配了投资类资产,也可以看到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在贷款端的投放力度都有所放缓,这与宏观调控房地产,减少房地产开放贷款关系较大。

兴业、浦发和民生等股份行2018年一季度的总资产增长皆弱于上市银行整体表现,其中兴业银行总资产增加202亿,而2018年经营计划中总资产增量目标是3502亿,总资产目标以一季度的进度看并不理想,但贷款增加了1170亿,而年度贷款增量目标是3500亿,回归主业经营趋势明显,一定程度上达成阶段目标,兴业银行同时小幅压降投资类资产、大幅压降同业资产配置。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在2018年一季度资产结构调整的思路大体相近,但结果相差较大,这或许与民生银行在2017年提前进行调整有关:浦发银行2018年一季度表现为缩表,主要是贷款投放收紧,仅新增357亿贷款,同时大力压缩投资类资产项下的非标资产;民生银行的总资产增加1004亿,大幅领先股份制同行,主要原因是贷款新增918亿,增速高于上市银行整体表现,与兴业银行采取不同的做法是压降投资类资产的同时,大幅提高同业资产的配置。

城商行中,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总资产增速都高于上市银行整体表现,而城商行整体更是呈现总资产压缩的表现。南京银行在资产的配置上更显多样化,同时提高贷款、投资类资产、同业资产的配置,而压降现金类资产,而宁波银行则压缩了投资类资产的规模。

五、负债端结构变化

从上市银行整体来看,按照2017年度占总负债比重,我们将银行负债端配置切分为吸收存款(71.82%)、同业负债(14.53%)、应付债券(5.54%)和其他负债(8.11%)四个项目,其中同业负债包括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卖出回购和拆入资金三个项目;其他负债也包括向央行借款、应交税费等占比较小的项目。

(一) 2017年总负债结构变化

2017年上市银行作为整体总负债增加7.6万亿,其中大部分负债增来自吸收存款,达到5.64万亿,低于新增贷款的7.3万亿,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存贷比,也倒逼银行提高负债成本,满足资产端配置的需要。

细分来看各家银行在负债端的表现差异较大,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存款增速都高于上市银行整体表现,建设银行吸收存款增量更是高于总负债增量,存款端的优势使得大型银行不需要在成本率更高的负债来源上大费精力,建设银行减少同业负债3312亿。

股份行中兴业银行在负债端的结构调整成效最好,吸收存款大增3921亿,同比增加14.55%,远超上市银行整体表现,同时覆盖总负债增量,留下更大的空间进行同业负债调整,以满足监管要求,包含同业存单的应付债券项也进行了一定的压缩。浦发银行在负债结构的调整上采取了与民生银行截然不同的策略,首先总负债增速上浦发银行维持2220亿的增量,同比增加4.05%,在存款增速乏力的背景下,主要源于同业负债的逆势增加,而民生银行在2017年总负债是收缩的,一方面是存款的流逝,另一方面是主动压缩同业负债,同时发行大量高价同业存单以维持流动性。整体而言,三家银行面对同样负债紧缺、成本上升的宏观背景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负债结构调整策略,最终会反馈到上市银行的利息业务经营结果上去。

城商行中,南京银行的负债结构调整策略与兴业银行较为相似,即以存款带动负债增长,同时压缩成本较高的同业负债。宁波银行的负债扩张保持较高增速,负债来源对比南京银行则更加多元化,除了存款之外,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也保持同步扩张,特别是包含同业存单的应付债券同比增长了51.77%。

(二)2018年一季度总负债结构变化

2018年一季度上市银行整体总负债增量为2.85万亿,结构调整明显,新增存款4.32万亿,同时压降同业负债规模1.9万亿,包含同业存单的应付债券微增3243亿。2018年一季度新增的存款有不少是结构性存款,本质上是银行间在流动性紧缺的背景下进行高成本揽储的工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利息支出,有些银行是被流动性压力倒逼进行高息揽储,也流动性较为宽松的大行或许是判断未来市场利率会进一步走高而提前进行的负债安排。

整体而言,不同银行负债端的表现与资产端较为匹配,因为资产端从属于负债端的结构调整,当下银行业主要经营逻辑是“负债定资产”,以适应目前的内外形势。大部分银行的资产负债调整策略主要以“核心负债”为抓手。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等大型银行在负债端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借助数量众多的基层网点和强大的品牌背书,2018年一季度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存款都保持了平稳的增长,工商银行存款端的增速快于建设银行,与之对应的是更大规模的同业负债压缩。

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在负债端的压力更大,浦发银行甚至陷入总负债负增长,但二者所采取的负债结构调整策略却并不一致:兴业银行总负债和存款基本保持零增长,小规模压缩的同业负债由应付债券和其他负债补足,整体调整幅度不大,而浦发银行则是一方面用高息揽储增加存款规模,另一方面大比例压缩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规模,但从2018年一季度银行间利率和结构性存款利率走势来看,这种策略在监管满足的前提下不一定最有效,反观兴业银行将核心负债的发展放在更长效的机制之上,拒绝短期高成本存款,目标发展更多同业结算型负债的策略或许短期从资产负债表更有压力,但在利润表上可以呈现更好的结果。民生银行的负债结构调整则介于二者之间,适度增加了存款规模,压降同业负债的同时,提高同业存单的发行量,以满足总负债驱动资产端的流动性要求。

城商行中,宁波银行在更多的负债来源于存款吸收,压降了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规模,可能会阶段性抬升负债成本,而南京银行的负债调整策略与民生银行类似,把更多负债来源放在同业存单的发行上,可以控制负债成本的上升。


风险提示:


本研究报告内容中的资料均来自公开信息,我们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公开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本报告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并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客户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来源:私享基金  

作者:行业研究员  王礼强


查看私享基金往期更多研报

【私享研报】三安光电分析报告

【私享研报】一文读懂银行监管指标

【私享研报】一文看尽各大银行资产质量

【私享研报】银行业盈利分析

【私享研报】招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