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私享研报

【公司研究】战略萌芽——民生银行战略布局点评

来源: 作者:颜华灿 创建时间:2020-04-01




2019年民生银行的年报中最关键的一点实际上是民企核心客户群的增长,其背后直接对应了民生银行当前的战略取向。如何更好地去理解民生银行的战略呢?从其整体战略来看,公司的战略方向主要围绕“民营企业的银行、科技金融的银行、综合服务的银行”。其中,“科技金融的银行”与“综合服务的银行”相对魔幻。因此,本文主要讨论“民营企业的银行”战略。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首先重现当年民生银行在中小微企业贷款上的发展路径。

一、商贷通崛起

众所周知,民生银行是做中小微企业贷款出身的,但实际上中小微贷款业务并非在民生银行一出生就自带的业务。最初始的记忆应该要回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在2009年民生银行的年报中第一次见到了关于中小微企业贷款项目的记载。2009年民生银行的年报中中小微贷款业务的名称原名叫做“商贷通”。从2009年商贷通的占个人贷款的比重来看,商贷通占个人贷款的比重仅为27.3%,余额为448.09亿元,从2009年回溯的08年数据来看,08年的比重更小,商贷通的余额为66.37亿元,占比仅为6.1%。也就是说,对于民生银行的中小微贷款业务来说,09年已经开始出现中小微贷款业务的萌芽。有趣的是,在2009年民生银行的年报中用了将近2页详细阐述了“商贷通”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优势。(讽刺的是,民生银行没想到中小微贷款业务后来成为了阻碍民生银行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至2010年,商贷通占个人贷款的比例进一步上升至56.95%。同时,这一年民生银行也在市场上开始塑造自身在中小微信贷领域的品牌形象,其先后获得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评选的“2010年度优秀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由《21世纪经济报道》评选的“2010年优秀中小企业服务产品”、由《中国经营报》评选的“2010小微金融服务奖”、“2010卓越竞争力营销模式”以及由《第一财经》评选的“2010最佳小微企业服务银行”等奖项。

2010年-2013年是民生银行进行发展中小微贷款业务的黄金时期。从新增贷款的比例上看,2009年民生银行在商贷通上的新增贷款仅仅占当年新增贷款的17.25%,但在这之后的四年中,从2010-2013年,商贷通新增贷款占新增总贷款的比重分别为67.17%、52.19%、49.14%、48.65%。也就是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面,民生银行每年新增的两笔贷款业务中就有一笔是投向中小微企业的。而这中间也产生了一定代价,就是压缩按揭贷款的比例,按揭贷款占比(占个人贷款比重)从2009年的60.8%下降到2013年的10.25%。这个在目前看来如此优质的资产,在当时却成为了民生银行的废弃物。

中小微贷款业务的大发展给民生银行的业绩带来了有利支撑,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规模增长迅速,2009年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在1万亿左右,而到了2012年总资产规模已经扩张至2万亿以上。第二,同其他业务相比,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利率在7%-23%之间波动,这使民生银行通过中小微贷款业务获得了更多的收益。从2011年-2013年,民生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8.8%、34.5%、12.6%,这就是民生银行“业绩太高不好意思公布”的年代。民生银行的业务结构调整,最后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关于民生的差异化认识,其股价表现也更为亮眼。

二、“利润幻觉”破灭

然而“成也中小微,败也中小微”。2013年以后,随着实体经济的逐步下滑,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开始逐步恶化,并逐步传染到中小微企业上。对于民生银行来说其业绩开始逐步下滑,而且在这个泥潭中越陷越深,一困就是5年。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场景,实际上与银行的风险滞后特性相关。银行每做一笔贷款业务,都能够在1-3年内不断确认利息收入。但是当时间越拉越长,这笔贷款业务的风险实际上也在发生改变,当这笔贷款恶化到无法收回的时候,就会影响银行远期业绩。银行的收入与成本在时间上明显错位,导致其业绩在某些特殊时段容易产生“利润幻觉”。而对于2011-2013年的投资者来说,正是陷入了这种“利润幻觉”中。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利润幻觉”确确实实给2011-2014年的民生银行投资者带来了超额收益,但如果不能识别“利润幻觉”的破裂,也将可能和民生银行一起深陷泥潭。(题外话:平安银行是否会产生“利润幻觉”?如果会,当前其处于“利润幻觉”中的哪个阶段?这些问题读者可以思考一下)

在2014年之后,民生银行开始收缩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中小微企业贷款占零售贷款的比例从63%下降到2019年的32%,而在这一阶段,前期的废弃物“住房按揭贷款”被提上了日程,从2014年的11%上升至2019年的30%。在这一阶段,民生银行也做出一些策略调整,最为出名的就是2016年的“凤凰计划”。该计划按照“做强公司业务、做大零售业务、做优市场业务、有序推动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的经营思路,但2017与2018年的业绩表现显然仍然不尽人意。

三、战略萌芽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8年开始,民生银行年报中披露的信息中比以往多披露了关于“战略民企”客户的情况。2018年,全行战略民企客户数量达到354户,日均存款1932.63亿元,比2017年增长8.92%,贷款总额2049.10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12.09%。到了2019年的年报,战略民企客户达到650户,比上年末增长83.62%;存款日均3598.55亿元,比上年增长86.20%;贷款总额4364.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3.00%。(这种信息披露场景与2009年开始披露商贷通颇具相似之处)由此可知,对于目前民生银行的“民营银行”发展战略主要是聚焦大民企客户。

聚焦大民企客户会是民生银行好的选择吗?从客户剖析的角度看,大民企客户的资产质量会明显高于中小微企业客户,但稍弱于国企客户。虽然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大民企的ROE水平高于国企,但由于国企背后潜在的政府背书,导致其实际的风险仍然稍高于国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业务模式可能产生的潜在资产质量风险在长周期来看是可控的。它不像原来的聚焦中小微客户的模式一样会产生不可控制因素,具备长周期稳定的基础。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就是对大民企的溢价是否存在?以房地产企业为例,华夏幸福这样的大民企融资成本在10%左右,恒大在20%左右,而像保利地产这样的国有企业其融资成本则在5%左右。也就是说大民企对于民生银行来说仍然存在溢价的空间。当然,这一切仍然要以控制风险为前提,风险如果不可控,就算是大民企能够给出高溢价,对于银行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要想考察民生银行的大民企模式,从资产端可以考察其对公贷款业务中的行业占比情况。民生银行在开展大民企模式的切入点明显是以房地产行业为主,其房地产贷款占对公贷款的比重从2017年的15%上升到2019年的23%,另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比重也从2016年的16%上升至21%。这两大业务现在成为民生银行对公贷款的重要支柱。当然,如果对银行研究得比较多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这两大业务是大部分银行的重点聚焦业务,民生做得多也很正常。其实这里面关键的是国企和民企的占比的大小问题,如果大民企的占比更高,就会导致最后更高的潜在收益。

总的来说,2019年民生银行给出了一份令人相对满意的年报,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民营企业的银行”的战略萌芽。这种业务模式未来将进一步接受市场的考验,烈火从来炼真金。

风险提示:


本研究报告内容中的资料均来自公开信息,我们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公开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本报告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并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客户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来源:私享基金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