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私享研报

【行业研究】银行沉思录

来源: 作者:颜华灿 创建时间:2020-06-23

重要提示: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私享基金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私享基金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私享基金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这段时间一直思考关于银行的一些本质性的问题。实际上,银行股目前的行情并没有对笔者的心情产生太大影响,反而增加了一些思考对银行的思考。

要谈这些思考,我认为应该从银行这门生意的本质说起,因为这是决定你是否能长期持股最重要的因素,这些问题想不明白,要做到长期持股很难。多数人往往只关注短期的业绩情况,却不去思考驱动长期业绩最本质的东西,这是导致市场每天上下波动的最核心原因。

虽然大家都明白,银行赚的是息差的生意,左手入右手出,但是如果一定要讲一个更重要的,还是右手,也就是借钱给融资人。从长期来看,能够保证银行的行业空间一直往上的是融资需求。那为什么人会借钱呢?我认为有两点是首要的:第一,在现代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环境中,财富的二八分化是普遍现象,财富的集中化导致的问题是,大部分人总是缺钱的,所以借钱应该是市场经济的常态。那如果实现共产主义了呢?这也正是我要谈的第二点,人的逐利性。人为了满足当期与远期的财富或其他需求,总是需要不断借钱。不借钱的话,企业搞不起来,房子买不到,也就没办法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人性不变,借钱这门生意永远存在。

因此,从以上两点看,银行确实是很好的生意,但这门生意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有两个问题我觉得是比较关键的。第一,周期性问题。当一个人去找银行借钱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找未来的自己借钱。这也意味着这个人在未来就必须还钱,因此,在未来某一段时间,他就不能再借那么多钱了。当他借钱的能力下降的时候,银行的业务也就开始出现萎缩。周期性导致的问题是银行的业绩在历史长河中的表现往往会随着经济周期上下波动。第二个问题是资产质量问题。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这一点是银行业与消费品行业在风险上差异最大的地方。消费品行业,你产品卖出去就是卖出了,基本上能做到钱货两清。但是对于银行业来说,借出去的钱却不一定能收得回来。从目前的历史往回看,现代市场经济中,往往隔十几年就会有一次大的债务危机,基本上只要银行的周期性存在,也就决定了债务问题会一直困扰着银行。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在谈银行股投资的时候,他无意以便宜的价格买入经营情况较差的银行的主要原因。大家可以去看看美股银行业的走势,有不少的银行在08年以后都未创出新高,最著名的就是花旗集团。当然继续创新高的银行业不少,像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美国合众等等。从这个角度讲,长期投资银行最大的风险在于不能被大的债务危机搞得一蹶不起,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债务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并且总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爆发出来。

然而危险与机遇并存。从巴菲特投资美国银行股的经历上来看,其所取得的收益长期来看是可观的。并且在危机爆发的时候去抄底银行给他带来的收益比起其他时间买银行的收益更高。1990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这样写到,“低价格最常见的起因是悲观主义,有时是全面性的,有时是一家公司或一个行业所特有的。我们很期望能在这种环境下开展业务,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主义,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它造成的价格”。我想巴菲特抄底银行股的时候应该也不知道美国的经济什么时候复苏。突然想起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经济学家,一种不知道未来,另一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未来”。

那美国长期跑赢市场的银行是什么样的?我分享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我观察了美国各个银行的年K线,发现能够创新高的,并且在债务危机问题下仍然表现强劲的往往是业务具有差异性的银行。比如,普斯派瑞蒂银行。这家银行大家应该很少关注,但是在2011年中《福布斯》公布的100家全美最好银行的排行榜中竟然位列第一。他的平均股权回报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杠杆比率等8项指标中排名最为靠前。这一家不起眼的银行专注于德克萨斯州(全美土地面积和人口第二大洲,可以理解为我们国家的城农商行),主要受益于德州较好的经济增长,再一个就是通过并购不断做大。再比如,美国的硅谷银行,这一家银行的经营模式更是与众不同,这家银行专注创业中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服务,有点像类创投的银行。美国的几个大的科技巨头,包括FACEBOOK、UBER等等基本上早期的时候都受过其恩惠,在这些企业发展起来以后也就成了硅谷银行最忠实的客户。再比如,美国合众银行,这家银行在科技方面投入巨大,其通过建立先进的支付清算体系来服务其他银行,其45%的非息收入中,28%就来源于支付清算体系。并且,合众银行也非常重视个贷和中小微企业贷款,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特色。富国银行也是我想提的,虽然这几年走了歪路,但不能否定其08年后的精彩表现,鉴于大家对富国都比较熟悉,我就不多谈了。美国的银行业暂时谈到这里,当然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银行,以后再给大家挖掘。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银行,能够长期跑出来的,基本上在业务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征。那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的银行业其本质上很难做出差异化的东西来,核心原因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在体制上,基本上每家银行都和ZF挂钩,ZF是大股东,经营管理的决策者也基本上是,所以你要他们去求变,求差异,这是给自己找麻烦的事情。因此,在我们国家,看到差异性很大的银行实际上更少。(当然,我们的ZF正在扩大开放,继续改革,为我们创造美好明天)以前有过一个笑话,说的是犹太人和中国人做生意的差别:第一个犹太人在某个高速路口开了家加油站,赚了大钱,第二个犹太人就跑过开了一家便利店,第三个犹太人则过来开了一家洗车店,最后三个犹太人都赚钱了。那中国人呢?第一个中国人开了加油站赚了钱,第二个中国也过来开了加油站,然后是第三家第四家,最后大家都没钱赚。君不见近几年以来,每家银行都打着零售的旗号呼喊。对于我国而言,未来能走出来的,我想一定也是具有差异化的银行,当然这里面不一样的银行其背后所代表的胜率和赔率并不一致,有的银行胜率高,赔率低;而有的银行胜率低,赔率高,因此对于投资人来说,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银行的长期竞争力问题。

虽然中国的银行业有比美国不如的地方,但是从国情上来讲,中国的银行势必要比美国的银行大。对于我们这个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国家来说,做得比美国的银行大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大家去看一看美国的保险行业,就找不出像中国平安这么大的保险。那问题就来了,不是说美国的金融市场更发达吗?确实更发达,但是体现在服务上,从体量上来说还是不如中国平安。我们13亿的人口,一人一口唾沫可能淹不死美国人,但会让3亿美国人很难受。所以,从银行的角度,我认为我们国家未来的银行普遍比美国大应该是比较有可能的。

最后谈几句话,投资这件事,长路漫漫。我们不看重现在谁跑得快,我们更关注谁跑得远。而对于投资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磨炼自己的认知,仔细体会每一个行业最本质的商业逻辑。其实市场上真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利好”或者“利空”,心不定,意志不定,来源于认知不定。不以涨喜,不以跌悲。

风险提示:


本研究报告内容中的资料均来自公开信息,我们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公开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本报告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并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客户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来源:私享基金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