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私享研报

私享基金:银行业十问十答

来源: 作者:颜华灿 创建时间:2019-01-14

本次银行业十问十答,我们主要挑选了投资者对银行业比较关心的重要问题。回答的内容我们分为两个版本:一是简要版,仅对主要观点予以陈述;二是具体版,主要对观点的逻辑予以推理。建议读者在一些重点问题上能够仔细阅读具体版,只有经过缜密的逻辑推理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市场,理解银行。

“十问”内容:

1、市场对银行的坏账率预期是否过度悲观?

2、银行的利润是否真实?

3、银行业的估值下限是多少?

4、国内银行业有没有可能走向估值下限?

5、银行业2019年的经营状况如何?

6、对银⾏业负债成本上升有什么看法?

7、对城商行、农商行怎么看?

8、宏观经济下行会不会对银行业业绩、估值产生影响?

9、民营企业贷款增加有没有可能导致未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

10、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大吗?

简要版:

1. 市场对银行的坏账率预期是否过度悲观?

当前市场对银行业的预期坏账率为10%左右,与银行业实际的坏账水平偏差较大,我们认为银行实际坏账率难以达到10%,其原因在于:其一,银行业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其二,对银行业的监管不断增强;其三,银行业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的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升。投资者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已经过度悲观。

2.银行的利润是否真实?

投资者对银行业的利润的真实性持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银行持有大量隐藏起来的不良资产,利润虚高;其二,银行通过调整拨备对真实利润数据进行干扰。

如果从银行持有隐藏起来的不良资产这个角度上看:第一,当前的估值水平已经过度反应了对银行坏账的担忧;第二,当前的监管逐步趋严,银行业进行造假的可能性很低。而拨备方面只是对银行业利润的调节,长周期中利润仍然能够真实反映银行业的经营状况。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也进一步补充了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如何通过拨备的调整继而调节利润的。

3.银行业的估值下限是多少?

我国上市银行当前的PB为0.78,而从海外的经验上来看,美国、韩国、泰国历史上均出现过0.45倍PB的估值下限,但几乎每一次估值下限的诞生均伴随着大型的经济金融危机。美国、韩国的估值下限出现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泰国则是因为97年泰铢被做空,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欧洲方面,和我们国家较为相似的德国在08年经济危机、欧债危机后银行业估值均在1倍PB以上。

4.国内银行业有没有可能走向估值下限?

这种可能性很小。在该部分内容中,我们比较了大型危机前发生的市场环境特征,并与国内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了比较,当前国内的市场环境明显与大型危机发生前的环境特征并不匹配。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比较了日本与我国之间的一些差异,我国经济走向长周期衰退的可能性也较小。而且从日本的经验上看,即便是长周期衰退(1989-1998),日本的银行业也仍然保持在1倍以上的PB。

5.银行业2019年的经营状况如何?

营收增速有所上升,利润增速小幅减缓(主要在于银行控制盈利),总体仍然保持稳定。关键指标方面,净息差未来可能呈现出冲高回落的情况,资产质量预计有所恶化,但也仍然比较稳定。

6. 对银⾏业负债成本上升有什么看法?

银行业长期负债成本上升本质上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简而言之,是历史遗留的存款定价过低所导致的。打破这种局面有两种选择:一是零售破局,通过将负债成本转嫁至资产端解决该问题;二是中间收入业务破局。近几年来,大多数银行都在积极转型,寻求破局之道。

7.对城商行、农商行怎么看?

城商行、农商行一般来说在规模扩张方面可能有一定的阻碍,同时风险较大型银行高,投资城商行、农商行建议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别优秀的城商行、农商行,比如说宁波银行。

8.宏观经济下行会不会对银行业业绩、估值产生影响?

宏观经济下行本身是对全行业的影响,银行业也会受到宏观经济下滑的冲击。但相对其他行业,银行业在经营状况方面会更为稳健。估值方面,股市对宏观经济下滑会存在提前量,同时结合当前银行业处于较低估值水平,预计银行估值有可能逐步修复。

9.民营企业贷款增加有没有可能导致未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

客观上回答这是有的,但并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悲观。第一,银行业经营状况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根据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增加民营企业贷款有助于经济加速企稳。第二,从信贷周期的角度上看,信贷风险的出现会滞后于信贷投放周期,同时风险的暴露一般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个时间点集中爆发的可能性较小。第三,银行业风险意识与经济周期呈负相关关系,在衰退期银行的风险意识更强。

10.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大吗?

从各家上市银行2018年三季度披露的数据来看,银行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要求的压力不算大,但部分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面临较大压力。未来随着全球系统重要银行实施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资本要求之后,资本要求还会提高。但随着资本补充工具的多样化,将有利于银行缓解资本补充压力。

具体版:

1.市场对银行的坏账率预期是否过度悲观?

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多数投资者认为,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相比其实际披露的要大得多。因此,即便银行再赚钱,如果扣除掉其中隐藏的不良贷款,实际上银行的利润应该要再打个折扣。但如果从银行业的PB上看,2018年以来银行业PB低至0.72,当前市场上对银行的坏账情况明显已经过度悲观了。为什么呢?举一个例子,兴业银行当前的PB为0.74,可以推算出兴业银行的净资产与市值的差距为1100亿元左右。如果我们假设造成银行业破净的主要因素就是银行存在大量隐藏的不良贷款(同时假设合理的银行PB为1),那么也就是说这1100亿元应该是兴业银行实际无法收回的贷款损失。而兴业银行如果把这1100亿元呈现到资产负债表中,实际呈现的不良贷款应为2*1100=2200亿元(假设有50%的不良贷款经过变卖抵押品、诉讼等追回)。最终,兴业银行实际的不良贷款应为原始不良贷款455+隐藏不良贷款2200亿元,即不良贷款率为9.4%。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他银行进行估算,那么市场认为银行业当前的不良水平应该在10%左右。

以上的测算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呢?比如说,我们把银行业破净的因素总结为资产质量问题,而缺乏对于其他因素的考量。但从银行的角度看,资产质量问题是银行业破净的主导因素。虽然这样的设置会对计算出的不良贷款率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大,但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对银行业合理估值的假设(各家银行的合理估值多数超过1倍PB,但这个很难量化)也导致了对不良贷款率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小了计算结果产生的误差。

对于当前市场对银行业的判断,如果将其不良贷款率定位在10%的水平,我们认为市场对银行业产生了误判。为什么呢?其一,自2013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出现抬头以来,各家银行在出现不良贷款较多的行业(比如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贷款比例持续下降,信贷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如果我们再比较一下在对信贷结构进行优化前,08年的四万亿对银行坏账的影响,可以发现,11年以后,不良贷款率均低于2%。其二,近年来,银监会在对银行业上的监管不断增强。商业银行在银监会加大监管的情况下还一起抱团顶风作案,大幅隐藏不良资产?这样的判断明显也不符合事实根据。其三,经过2002年、2005年的两次大幅不良资产剥离,以及2013年以来的不良资产暴露与处置,银行业在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上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补充一点,部分人可能认为因为银行业存在资产质量问题,银行业就应该破净。这种逻辑存在偏误,为什么呢?比如说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两家银行当前的PB分别为1.33、1.38。如果按照破净的逻辑,那么在招商和宁波银行上就已经解释不通。正确的逻辑应该是每一家银行都有其合理估值,只要实际估值低于合理估值,其估值总会反应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比如招商银行,假设其合理估值为1.7PB,当前实际估值为1.33PB,那么0.37的估值差就包含了对资产质量问题的考量。

2.银行的利润是否真实?

投资者对银行业的利润的真实性持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银行持有大量隐藏的不良资产,利润虚高;其二,银行通过调整拨备对真实利润数据进行干扰。

如果从银行持有隐藏不良资产这个角度上看:第一,当前的监管逐步趋严,银行业进行造假的可能性很低;第二,当前的估值水平已经过度反应了对银行坏账的担忧(可参考问题1)。

而从拨备的角度上去看,拨备本身就是银行业的一个蓄水池。在银行业经营状况比较好的时候,银行业就多计提拨备。而经营状况变差了之后,银行就把蓄水池中的水放出一部分,用以平滑银行业的经营状况。短期内,拨备确实会对银行业的利润产生影响,但长期来看,银行的利润始终真实反映了其经营状况。拨备只是对银行利润的波动范围进行平滑,而非扭曲。如果因为计提拨备的原因去认定银行业利润的虚假,明显不符合事实根据。

我们也具体介绍一下拨备的运用原理。拨备也就是贷款减值准备,通常情况下,其来源主要来自贷款减值损失。其去处主要就是对已经无法收回的贷款进行核销。而在不良贷款核销的过程中,就会对原来的监管指标(拨备覆盖率,拨贷比)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当期的拨备计提,进而影响利润。(补充一点:一般来说,各家银行在拨备覆盖率、拨贷比的监管指标上并不完全相同,监管范围主要受到三个因素影响:贷款分类准确性,处置不良的主动性以及资本充足性。也就是说贷款分类越准确,处置不良的主动性、资本充足性越高,则监管指标越低,一般拨备覆盖率在120%-150%,拨贷比范围在1.5%-2.5%)

我们再来看下拨备的组成:

贷款减值准备计提=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别准备                                                                =1%*各项贷款余额+2%*关注类贷款+25%*次级类贷款+50%*可疑类贷款+100%*损失类贷款+特别准备。

举个例子,某家银行有不良贷款350亿元,贷款总额2.5万亿,拨备800亿元,拨备覆盖率228%,拨贷比3.2%。当该银行对100亿元的不良贷款进行核销后,不良贷款下降至250亿元,拨备下降至700亿元,同时拨备覆盖率上升至280%,拨贷比下降至2.8%。如果该银行能够容忍拨贷比的下降,并把拨备覆盖率维持在原有的228%的水平,那么该银行理论上就不再需要持有700亿元的拨备,而仅需570亿元即可,也就是说这将会释放130亿元的利润。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试想一下,如果该银行的初始拨贷比不是3.2%,而是刚好在1.5%左右呢,那么最后就会导致拨贷比下降至监管红线以下,而为了要达到监管标准,银行在坏账核销后就必须多计提拨备,继而导致银行当期利润减少。

3.银行业估值的下限是多少?

从国内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净率当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0.78,而从市盈率来看,当前银行业的市盈率稍高于历史最低点的4.54倍。整体来说,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而从海外的经验去看待银行的估值,可以发现海外的银行存在更低的估值水平,但基本伴随着大型危机的出现。比如,08年金融危机,美国银行业估值下杀至0.47倍PB,韩国银行业也在本次危机中受到了较大的影响,PB低至0.45倍,而我国在08年金融危机中虽然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但当时的PB仍然在1倍以上(主要还是前期银行估值水平过高);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泰国的泰铢被索罗斯做空,银行业大幅杀估值,最低至0.46倍PB。

而在欧洲和我们国家相似程度比较高的是德国,但德国在08年金融危机后,其银行业估值的下限也没有跌破1倍的PB,从07年到08年,德国的PB从1.54下跌至1.09,到09年又回升至1.14的水平。到了欧债危机发生以后,德国银行业的估值也要高于1倍PB。

4.国内银行业有没有可能到达估值下限?

那么国内的银行业的估值有没有可能像海外一样下跌至0.45倍PB的水平?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原因在于从海外的经验上看,银行业的估值下杀至0.45倍PB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国内发生较大的危机,美国、韩国均由于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泰国则是因为97年泰铢被做空,引爆了亚洲金融危机。也就是说,大型金融、经济危机很可能是构成银行业大幅度杀估值的关键因素。

而危机总会过去,历史也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最为宝贵的经验教训。如果我们去回忆美国两次大型危机的共同点(1929年的大萧条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以发现在大型危机爆发前都有一些共通点:其一,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其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其三,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其四,两次危机之前,均出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自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而从当前国内的状态上看,第一,15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状态基本和经济繁荣不沾边, 15、16年稍微好些,17年以后经济发展中枢实际上已经在逐步下移。第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该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消费转型的重要因素。第三,15年出现杠杆牛市破灭,16年房市再起牛市,18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府逐步开始房市调控,若说当前的大众心理状态更多的应该是处于保守的状态。第四,15年货币政策稍显宽松,但16年以后国内开始了去杠杆的过程,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直至18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放松。但当前中央政府对于货币政策的态度已经开始转变,大幅度宽松的可能性较小。货币大幅扩张在历史大型危机中的作用对我国中央管理层的警示意义不言而喻。

我国当前的经济问题,本质上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从罗斯托工业化理论的角度来看,我国处于工业化后期,并将逐步走向大众消费时代。两个时代之间的切换过程是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众观各个国家的经济史,我们会发现日本对于我国具有更大的警示意义。有部分人认为我国即便没有发生大型经济危机,也有可能走到日本的老路上去。从早期日本的发展路径来看,在80年代广场协议之前,其外贸占GDP的比重要超过60%,基本上国内经济发展主要以外贸为主。广场协议以后,日元大幅升值,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逐步下降,经济逐步衰退。86年以后,日本开始放松货币政策,进而导致股市、房市泡沫变大。90年代以后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随后经济继续走向衰退。至此,日本开始陷入长周期资产负债表衰退,大部分企业、家庭的收入基本上用来偿还负债,投资,消费因此持续疲软,经济萎靡不振。

就我们国内目前的市场环境看,最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问题由短期衰退转为长期衰退的一个重要雷区就是房地产问题。房地产泡沫如果破裂对中国的经济会造成比较大的破坏,这是中国政府不愿意看到的,也因此我们看到18年下半年以来重新对房地产进行定位,坚持“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就是一次主动挤泡沫的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国自2016年起主动去杠杆,通过这几年来对负债水平的修正有利于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再有,我国的当前的消费转型与当时日本的消费转型所面对的市场环境也不太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的消费品种类更加繁多,消费渠道也更加便捷。同时,我国的内需潜力也远高于日本,就人口数量方面,国内已经远超日本。综合来看,在向消费端转型过程中,我国的潜力仍然较大,出现类似日本“失去的十年”的概率也较小。(即便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银行业的估值也在1倍PB以上,1989年-1998年,日本银行业PB波动范围在1.28-3.41)

5.银行业2019年的经营状况如何?

预计2019年银行业营收增速仍将有所上升,但利润增速可能小幅下滑(主要原因在于银行控制利润增速),总体来看仍然比较稳定。营收上升主要的驱动力在于信贷环境适度宽松引致的生息产规模加速扩张,进而导致利息收入增速提升,同时监管政策对非息收入的影响边际递减导致银行业非息收入回暖。

净息差方面,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生息资产收益率,其二,计息负债成本率。从整个银行业的角度看,未来银行业的净息差走势主要表现为先升后降的态势。主要原因在于同业利率维持低位对冲部分存款成本上升风险。但这一措施并非长久有效,一方面,银行业生息资产收益率或逐步冲顶回落,另一方面,同业负债替代存款的效用也将逐步减弱。因此,2019年银行业的息差总体上呈现为冲顶回落过程,仍然比较稳定。

资产质量方面,受到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未来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但出现大面积风险暴露的可能性较小。

6.对银⾏业负债成本上升有什么看法?

银行业长期负债端成本上升的问题,本质上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问题。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呢?就是由金融市场去决定资金拆借的成本。早期我我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需要保持较低的贷款利率,而较低的贷款利率的情况下会导致银行业的利润被侵占。因此,政府又在存款端制定了较低的存款基准利率。这样一来,经济得以发展,银行也有好日子过,这就是银行以前躺着赚钱的日子。但是,经济快速发展过后,企业的负债也来越高,高负债成本在当前成了企业继续发展的一大包袱。同时,存贷款基准利率定价过低导致资源配置扭曲,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扭曲,进一步阻碍经济的发展。为了拨乱反正,中央政府也就在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重新理顺价格体系。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业负债端成本本身就存在上升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原来负债端定价过低导致。

虽然银行业负债端成本存在上升压力,银行业躺着赚钱的舒适日子即将过去。但对银行业来说,他们仍然赚钱。一方面,银行的信贷规模会继续增长,利息收入也将持续增加。只不过每家银行的增速并不一致,有的银行增速快一些,有的银行增速慢一些。另一方面,银行也在不断推进转型工作。银行业负债端成本的上升,归结起来还是利息业务出了问题。因此,近几年来,各家银行纷纷转向中间业务收入,比如说兴业银行的“投行+商行”战略。招商银行也是银行业中的佼佼者,但招商和其他走中间业务的银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走的是零售方向,通过零售业务把负债端的成本转移到资产端,这也是银行业转型的一个大的方向。

7.城商行、农商行怎么看?

城商行、农商行通常区域性色彩浓厚,同时在规模扩张方面是有阻碍的。一方面,负债端高息揽储,另一方面,资产端的资产配置能力也不如股份行和国有大行。这两个方面均导致了城商行、农商行在规模扩张中困难重重。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商行、农商行的风险很可能是超过其他银行的。巴菲特先生曾经说过“只要不做傻事,银行就是一门好生意”。但对于城商行、农商行来说,他们迫切需要规模扩张,需要更多的利润,也因此他们可能需要铤而走险,选择性地去做一些风险较高的业务。规模扩张之路往往曲曲折折,而银行业本身就是高杠杆行业,是最需要做好风险控制的行业。

有一点需要澄清,并不是说只要是城商行、农商行就不好。在城商行、农商行中也有非常优秀的银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宁波银行。其资产质量在上市银行中独树一帜,同时风险控制能力也高于很多银行。因此,宁波银行的估值在银行业中也是一线水准。特别在12月份银行业调整后,宁波银行的估值更是超越了招商银行。然而,其估值是否合理,是否比招商银行更有价值,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不予置评。

8.宏观经济下行会不会对银行业业绩、估值产生影响?

宏观经济下行本身是对全行业的影响,银行业作为万业之母也不例外。但在经济下行期,银行业绩相对更稳健。银行贷款对是实体的一项债权,只要企业未倒闭,就需要按时足额支付本息,波动性相对实体企业要小。同时,银行业的成本端也会受到货币政策影响,当前货币政策较为宽松,银行业的成本相应较低。

而估值方面,股市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一定提前量。当宏观经济处于预期下行的时候,首先股市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全行业估值调整,表现出对未来的担忧,18年下半年的行情可以比较好地解释这一点。而到了经济真正开始下行的时候,经济社会中的全行业经营状况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于银行业来说其受到宏观冲击的幅度低于实体企业。同时结合银行业当前低位的估值水平,预计在经济下行期中银行业相对其他行业的估值也更为稳定。

9.民营企业贷款增加有没有可能导致未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

这个问题客观上回答是有的,但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悲观。第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宏观经济逐步下滑,国内就业问题凸显的情况下,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经济发展与银行经营状况实质上就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第二,而从信贷周期的角度看,一般情况下,每一轮信贷扩张过后,其不良贷款开始抬头的时间应该是3-5年以后。同时,不良资产的暴露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出现在某一时间点出现大面积坏账的情况。这一点可以参考2013年以来的不良贷款率变化情况,虽然前期因为过度投放贷款,但2013年以来的不良贷款率变化均低于2%。第三,银行风险意识与经济周期为负相关关系。银行业在经济繁荣时期一般会降低风险意识,加速放贷,随后导致坏账的大规模产生。但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业则过度强调风险意识,收缩信贷。当前银行业正处于国内经济疲软时期,这一时期银行的信贷行为会偏向保守,对风险更为敏感。也因此,这一时期的授信标准会高于经济繁荣期,从而降低未来出现大面积坏账的概率。

关于增加民营企业贷款 ,历史上有迹可寻的就是温州银行业在2011-2013年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至4.5%左右的水平。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上看,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的出现与温州房市崩盘息息相关。因此,在不产生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情况下,银行业资产质量大幅度恶化的可能性更小。

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当前市场正处于加强民营企业贷款的风口浪尖上,市场对于这个问题会显得更加敏感。但随着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增加,国内经济状况有可能会加速企稳,企稳过后市场对于民营企业贷款问题的担忧也会逐渐回落。在民营企业贷款这件事情上,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结合当下的市场环境更为客观地去看待该事件。

10、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大吗?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国内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五大行及招行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最低监管要求为11.5%、9.5%和8.50%,非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为10.5%、8.5%和7.50%。

从各家上市银行2018年三季度披露的数据来看,银行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要求的压力不算大,但一级资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面临较大压力。29家上市商业银行中,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离监管水平不到2%空间的银行分别有8家、16家、13家,其中多为股份行与城商行。因此,部分银行存在补充一级资本的迫切需求,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

而未来随着全球系统重要银行实施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资本要求之后,资本要求还会提高。TLAC框架要求全球系统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自2019年起不得低于16%,自2022年起不得低于18%(新兴市场的实施时间为2022年或2025年)。三季报披露数据显示,资本充足率在16%以上的上市银行只有建行和无锡银行。因而,可能被选为全球重要性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也不小。

在二级资本债、优先股、可转债等资本补充工具仍难以满足银行资本补充要求的情况下,2018年12月25日,金融委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关问题,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创新多样的资本补充工具将有利于银行缓解资本补充压力。

风险提示:


本研究报告内容中的资料均来自公开信息,我们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公开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本报告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并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客户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本微信推送内容只针对私享基金投资的微信订阅客户。


来源:私享基金研究部